我驾太阳风 漂泊在佛意中 网住无垠大宇宙 放进佛的慈悲心

知青各有不同的命运——有感之二

【关于知青的几点思考之二】

 

知青各有不同的命运——有感之二

 

文/龚立人

 

同是知青,但结果大不一样,人生轨迹各有不同。这恐怕就是人们或信或不信,但又解释不清而又摆脱不了的命运。有人说它是宿命论,有人说它是迷信。但从同一点、同一高度出发,每个人的人生轨迹着实不同是不争的事实!其实这才正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完美结合的哲学诠释。

知青中不乏名人。棋圣有之,笑星有之,心血管外科权威有之,卖大碗茶而变巨富者有之,去了港澳欧美成为富翁富婆者有之,巨贾政要有之,诗人作家有之,画家艺术家有之,教授博士有之,在各自的生活圈子中成为佼佼者更是大有人在;然而芸芸众生有之,孤寡贫困有之,凄凉落寞者亦有之。真可谓一阴一阳谓之道。知青这个群体,正如同任何其它群体一样,摆脱不了“易”所阐述的“道”,用现代的说法:任何数量足够大的群体中,人员的才智都是呈正态分布的。那很多名流我不熟悉且不谈,在我熟悉的人中,同是知青,命运迥异是极为平常的事,姑妄言之。

我们办展览会又一起到八五三农场雁窝岛的38人中24名女生论才干、水平、人品及到农场后的表现,沈宝英也只是平平,并不出众。上述各方面胜于她的大有人在,而唯有她脱颖而出,仕途坦荡,当然也并非没有曲折,但终致身于政要行列中。而才华出众,泼辣能干,有八五三铁姑娘之称的姚小娴,如今生活在门头沟乡间的一间平房之中,家中连一台电冰箱都没有,但生活得亦然那么充实。不少的诸如此类事,我真有太多的不解。

陈欣成,1964年北京知青,从农工、技术员、到高级农艺师,八五三农场场长,东北旺农场书记,农林部农垦司副司长。因被一个司空见惯官场小伎俩所阻而终生与正司长无缘,于五十五岁英年早逝,在八宝山第一告别室,我与白洁元站在他的亲人队列中,也只有无奈和惶惑。

白洁元,1964年农大毕业分配到八五三,与1964年北京知青陈菊英结为伉俪,因友谊至深,我始终将其归为我贴心的知青 党中。从农工、技术员、到高级农艺师,八五三农场场长,红兴隆管理局局长,调到北京受冷处理任农场副书记、场长,到提前五年既不是退二线,又不是内退而令其闲在家中。每每我们推心至腹后留给我的结论是:你不认命又将奈何。

石燕萍,1970年到八五三农场四营一连的天津知青,现在失业,无收入,有一对刚上初中的双胞胎儿子,一家四口人的生计全靠丈夫那每月六百来元的收入维持。几次在我连知青聚会时,我注意到她的心态极为平和。办“低保”遭街道干部为难而干脆放弃,她家中也一样充满欢乐、温馨和幸福。肯定比那些穷得只剩下钱的人幸福得多。她的知足常乐,令我诧异和敬仰,又感触颇深。

我在这里并非要讨论命运问题,我只是列举一些事实,来说明一个重要的养生之道——知足者常乐。想想我们身边曾为知青而又英年早逝的同学,咱们大多年过半百,何以延寿,何以健身——知足常乐!使我联想到的是:作为人,人格的伟大或渺小与地位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;品格的高低贵贱与财富的多寡没有必然的联系;本质的淳良顽劣与命运的好坏没有必然的联系。把地位高低、官职大小、财富多寡、命运好坏的外壳剥离掉,探究作为知青品格的内核,有其普遍、共同的内涵——克己、忍耐、正直、善良、坚韧、勤俭、拼搏、知足。这正是来自炎黄先帝而未变异的遗传基因,正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所锻造出来的美德,也是作为知青而足以引为自豪和骄傲的资本。

 

 

 

写于2002年4月  作者:龚立人 1964年赴雁窝岛的北京知青

 

故纸寻珍之二   2008年整理。        2017/3/20上传


评论

© 虚空之漂者 | Powered by LOFTER